预产期通常优先依据末次月经计算,B超数据可作为重要补充参考。预产期推算方法主要有末次月经推算法、妊娠早期B超测量法、妊娠中期B超校正法、受孕时间推算法、辅助生殖技术特殊计算法。
1、末次月经推算法:
以末次月经首日为基础,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内格莱氏法则。该方法适用于月经周期规律28-30天的孕妇,误差约±2周。妊娠早期未进行B超检查时,临床普遍采用此方法作为初始预产期。
2、妊娠早期B超测量法:
妊娠11周前通过测量胎芽头臀长CRL推算孕周,准确性高达±5天。此阶段胎儿发育个体差异小,B超数据可修正末次月经计算的误差,尤其适用于月经不规律或末次月经记忆模糊的情况。
3、妊娠中期B超校正法:
妊娠18-24周通过测量双顶径、腹围、股骨长等参数评估孕周,准确性约±7-10天。当早期未建立可靠孕周时,中期B超可作为次要参考,但需注意此时胎儿发育已开始显现个体差异。
4、受孕时间推算法:
明确受孕日期如排卵监测或同房记录时,可在末次月经基础上加14天作为受孕日推算。该方法适用于辅助生殖技术或精准排卵监测者,但自然妊娠中准确判定受孕日较困难。
5、辅助生殖技术特殊计算法:
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需根据胚胎移植日期推算,冻胚移植需区分第3天胚胎移植日+17天或囊胚移植日+19天。此类情况应以实验室记录为准,完全替代末次月经计算法。
建议孕妇在妊娠7-8周完成首次B超检查以校准孕周,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各次B超数据。日常注意监测胎动变化,妊娠晚期每周进行胎心监护。饮食注意补充铁、钙及DHA,每日保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或散步,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出现规律宫缩、破水或胎动异常时需立即就医。
预产期通常以末次月经的第一天开始计算。预产期的推算方法主要有末次月经计算法、超声检查校正法、基础体温测定法、妊娠反应时间推断法以及宫高腹围测量法。
1、末次月经计算法:
医学上普遍采用内格勒法则,即从末次月经第一天开始计算,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这种方法适用于月经周期规律28-30天的孕妇,准确率可达80%。若月经周期不规律,需结合超声检查进行校正。
2、超声检查校正法:
妊娠早期通过超声测量胎儿顶臀径可精确估算孕周,尤其在末次月经记忆模糊或周期紊乱时。孕11-13周测量的误差范围仅±5天,是临床最可靠的校正手段。中晚期超声则通过双顶径、股骨长等参数辅助判断。
3、基础体温测定法:
持续监测基础体温可确定排卵日,受精通常发生在排卵后24小时内。此方法适合备孕阶段有体温记录的孕妇,将排卵日加266天即为预产期。但需排除发热、熬夜等干扰因素。
4、妊娠反应时间推断法:
孕6周左右出现的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以及孕18-20周初觉胎动的时间点,可作为辅助参考。但个体差异较大,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估。
5、宫高腹围测量法:
妊娠中晚期通过测量子宫底高度和腹围变化估算胎儿大小,动态观察增长曲线。此方法受孕妇体型、羊水量等因素影响,需连续多次测量才有参考价值。
建议孕妇建立完整的产检档案,定期监测血压、体重、胎心等指标。饮食注意补充叶酸、铁、钙等营养素,避免生冷刺激食物。保持适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每日不少于30分钟。出现规律宫缩、破水或胎动异常时需立即就医。预产期前后两周分娩均属正常范围,不必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