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尿液深黄、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严重时需及时就医。其病因可能与胆道结石、肿瘤、炎症等阻塞胆管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及饮食调理。
1、皮肤和眼睛发黄
梗阻性黄疸最典型的症状是皮肤和巩膜(眼睛白色部分)发黄,这是由于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积累在体内所致。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的产物,正常情况下通过肝脏代谢后随胆汁排出。当胆管被阻塞时,胆红素回流到血液中,导致黄疸。
2、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胆红素无法进入肠道,尿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尿液颜色加深。同时,粪便因缺乏胆红素而呈现灰白色或浅黄色。这是胆道梗阻的典型表现,提示胆汁排泄受阻。
3、皮肤瘙痒
胆汁中的胆盐沉积在皮肤上,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瘙痒感可能较为剧烈,尤其在夜间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4、病因分析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多样,常见包括胆道结石、胆管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炎症或狭窄等。胆道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流动。肿瘤如胆管癌或胰腺癌也可能压迫胆管,引发梗阻。胆管炎症或手术后瘢痕形成也可能导致胆管狭窄。
5、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针对轻度梗阻或炎症,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或使用抗炎药物缓解症状。
- 手术治疗:对于胆道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常需手术治疗。例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用于取出结石或放置支架;胆管癌或胰腺癌可能需切除肿瘤并重建胆道。
- 饮食调理:避免高脂肪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蒸鱼、蔬菜汤等,减少胆汁分泌负担。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尤其是当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尽快就医。通过药物、手术及饮食调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