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椎体成形术和康复训练。
1、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选择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卧床期间每2小时轴向翻身一次,避免腰部扭转。疼痛缓解后可逐步进行床上四肢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
2、支具固定:
疼痛减轻后需佩戴定制胸腰骶支具3-6个月。支具应贴合身体曲线,上缘达胸椎中段,下缘覆盖骶骨。每日佩戴时间不少于20小时,仅在洗澡和卧床休息时可暂时解除。
3、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配合肌肉松弛剂减轻痉挛。骨质疏松性骨折需长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肾功能。
4、椎体成形术:
对于椎体高度丢失超过30%或持续疼痛者,可考虑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通过球囊扩张复位骨折椎体并注入骨水泥,能快速稳定椎体。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5、康复训练:
骨折稳定后需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早期以腰背肌等长收缩为主,6周后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3个月后开始抗阻训练。康复过程中需避免弯腰、扭转等动作,训练强度以不引发疼痛为度。
饮食方面建议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质,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补充。同时保证维生素D充足,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康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跳跃和负重活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心理上需保持积极心态,骨折愈合通常需要3-6个月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于腰4-腰5和腰5-骶1椎间盘。这两个节段承受人体大部分重量且活动度大,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1、腰4-腰5椎间盘:
腰4-腰5椎间盘位于腰椎中下段,承担躯干屈伸和旋转的主要应力。此处椎间盘后方纤维环较薄,在长期负重或突然外力作用下容易破裂,髓核组织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表现为大腿外侧至足背的放射性疼痛。
2、腰5-骶1椎间盘:
腰5-骶1椎间盘连接腰椎与骶骨,是脊柱力学传导的关键部位。此处椎间盘突出常压迫骶1神经根,导致小腿后侧、足底和足外侧麻木疼痛。由于骶骨固定,该节段椎间盘更易在反复弯腰时受损。
3、腰3-腰4椎间盘:
腰3-腰4椎间盘突出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15%-20%。此处突出多与骨质疏松或外伤相关,可能压迫腰4神经根,引发大腿前侧和膝关节周围疼痛,但症状通常较腰4-5和腰5-骶1突出轻微。
4、胸12-腰1椎间盘:
胸腰交界处椎间盘突出较为罕见,多与严重外伤或先天性畸形有关。此处突出可能同时压迫脊髓和神经根,除下肢症状外还可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属于需要紧急处理的特殊类型。
5、多节段突出:
约10%-20%患者存在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同时突出,常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中老年人。多节段突出症状复杂,可能合并椎管狭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双侧下肢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建议选择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强化核心肌群。饮食上增加钙质和胶原蛋白摄入,如牛奶、深绿色蔬菜和鱼类。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并在膝盖间放置枕头,减轻腰椎压力。急性期疼痛缓解后,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麦肯基疗法等专业训练,逐步恢复脊柱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