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细菌入侵的主要部位包括脑膜、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系统、脉络丛和脑室系统。
1、脑膜:
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后首先侵袭软脑膜和蛛网膜。脑膜富含血管网且防御功能较弱,成为病原体定植的理想场所。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常通过鼻咽部黏膜破损处进入血液,随循环到达脑膜血管并穿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
2、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是细菌繁殖的主要区域。该空间充满脑脊液但缺乏有效免疫细胞,细菌在此快速增殖并释放内毒素。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形成脓性分泌物。
3、脑脊液循环系统:
细菌可沿脑脊液循环路径扩散至全脑。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是感染向脊髓蔓延的关键通道。脑脊液中的补体成分和抗体含量低,难以有效清除病原微生物。
4、脉络丛:
位于脑室内的脉络丛是血脑屏障的薄弱环节。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可经脉络丛毛细血管侵入脑脊液。该部位丰富的血流供应为细菌跨内皮转运提供条件。
5、脑室系统:
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可能继发感染。细菌在脑室内繁殖可引起室管膜炎,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婴幼儿未闭合的前囟更易出现脑室扩张等并发症。
预防化脓性脑膜炎需注意增强免疫力,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病原体定植。婴幼儿应按时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患者可进行适度肢体活动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