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新生儿脑膜炎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呕吐、嗜睡、易激惹、前囟门膨出等。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同时配合支持治疗。
1、感染原因
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B组链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细菌,以及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病毒。感染途径可能是母体垂直传播(如分娩时通过产道感染)或出生后接触感染源(如医院环境或护理不当)。早产儿和免疫系统不成熟的新生儿更容易感染。
2、环境与生理因素
环境因素如医院感染、不洁的医疗设备或护理用品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生理因素包括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其血脑屏障功能较弱,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分娩过程中羊水早破、母体感染等也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3、症状表现
新生儿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或体温过低、喂养困难、呕吐、嗜睡或易激惹、前囟门膨出、肌张力异常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抽搐、呼吸急促或皮肤苍白。由于新生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异常表现,及时就医。
4、治疗方法
治疗新生儿脑膜炎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细菌性脑膜炎常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等;病毒性脑膜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真菌感染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同时,支持治疗如补液、控制体温、维持电解质平衡也很重要。严重病例可能需要呼吸支持或颅内压监测。
5、预防与护理
预防新生儿脑膜炎的关键是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母体感染,分娩时注意无菌操作。出生后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对于早产儿或高危新生儿,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家长需定期观察新生儿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新生儿脑膜炎是一种严重但可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家长应提高警惕,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