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具体选择需结合症状和病因。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莫沙必利等。
1、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反酸、烧心症状明显者。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也可作为替代选择。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
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硫糖铝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中和胃酸并促进黏膜修复。尤其适合伴有胃黏膜糜烂或出血倾向的患者。用药期间需注意可能引起的便秘等不良反应。
3、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能增强胃肠蠕动,改善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适用于胃动力障碍型患者,但需排除机械性梗阻等禁忌证。
4、消化酶制剂:
胰酶肠溶胶囊、米曲菌胰酶片可补充消化酶,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适合伴有明显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的慢性胃炎患者。
5、中成药:
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中成药具有理气和胃功效,可辅助缓解胃脘胀痛等症状。使用前需辨证施治,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胃肠蠕动。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定期胃镜复查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可通过抑酸护胃、根除幽门螺杆菌、修复黏膜、调节饮食、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免疫异常、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
1、抑酸护胃:
胃酸分泌过多会加重黏膜损伤,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配合铝碳酸镁等胃黏膜保护剂形成保护层。症状急性期需持续用药4-8周,严重者需延长疗程。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氯吡格雷等药物联用。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标准四联疗法包含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是常用方案,耐药地区可选用呋喃唑酮替代。治疗前需进行碳13呼气试验确认感染,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根除效果。
3、修复黏膜:
糜烂病灶需使用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黏膜修复剂促进愈合。合并肠化生者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改善黏膜代谢。中重度萎缩建议联合胃复春等中成药调节胃黏膜微循环,疗程不少于3个月。治疗期间需戒酒并避免非甾体抗炎药。
4、调节饮食:
每日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鸡蛋羹、嫩豆腐等低纤维食物。避免腌制、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烹调以蒸煮为主。空腹时饮用蜂蜜水或进食苏打饼干可中和胃酸,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以防反流。
5、定期复查:
轻度萎缩每1-2年进行胃镜复查,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生需6-12个月随访。监测项目包括胃蛋白酶原比值、胃泌素-17等血清学指标。发现异型增生或癌前病变时,需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等干预措施。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减少夜间反流。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冬季注意胃部保暖,避免生冷食物刺激。合并贫血者应增加猪肝、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