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痢疾带血通常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炎症性肠病引起,需及时就医并根据病因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肠道炎症或溃疡,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预防感染。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粪便中带血。治疗上,抗生素如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或头孢类药物是常用选择。同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避免脱水。
2、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和血便。治疗上,甲硝唑是首选药物,也可使用替硝唑或巴龙霉素。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3、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也可能导致痢疾带血。这类疾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需长期管理。治疗包括使用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严重时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饮食上建议低纤维、高蛋白,避免刺激性食物。
4、其他原因
外伤、肠道肿瘤或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血便。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痢疾带血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症状,及时就医并明确病因是关键。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预防感染,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增强免疫力是预防痢疾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