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和生活方式调整。
1、遗传因素
乙型肝炎的易感性可能与遗传有关,某些人群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家族中有乙型肝炎病史的人更需注意预防。
2、环境因素
不安全的医疗操作、共用注射器、不洁的纹身或穿耳工具等都可能传播HBV。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血液或体液。
3、生理因素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如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感染HBV并发展为慢性肝炎。
4、外伤
意外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如医护人员被针头刺伤,也可能导致HBV感染。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降低风险。
5、病理因素
HBV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肝炎,少数会转为慢性肝炎,甚至
肝硬化或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治疗方法
1、抗病毒药物
- 恩替卡韦:抑制病毒复制,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 替诺福韦:高效抗病毒,副作用较少。
- 干扰素:增强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2、免疫调节
- 胸腺肽:提高免疫功能,辅助抗病毒治疗。
- 免疫球蛋白:用于暴露后预防或母婴阻断。
3、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高脂肪和高糖饮食。
- 运动: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 戒酒: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患者应严格戒酒。
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一旦确诊,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