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早期切除后多数情况下无需化疗。是否需化疗主要取决于病理分级、切缘状态、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及术后生化复发风险等因素。
1、病理分级:
格里森评分是决定化疗的重要指标。评分≤6分的低危患者通常无需化疗;评分7分的中危患者需结合其他因素评估;≥8分的高危患者可能需辅助化疗。术后病理升级现象需特别注意。
2、切缘状态:
手术切缘阳性会增加局部复发风险。R1切除显微镜下阳性患者若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可能需化疗联合放疗;R0切除完全阴性患者通常观察随访即可。
3、淋巴结转移:
术中检出淋巴结转移是化疗的明确指征。即使早期患者,若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需考虑全身化疗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现代影像学技术可提高微转移检出率。
4、PSA水平:
术前PSA>20ng/ml或术后PSA未降至不可测水平提示高风险。PSA倍增时间短于10个月或生化复发早于术后2年,可能需挽救性化疗。动态监测PSA变化比单次检测更有意义。
5、复发风险评估:
基于CAPRA-S或STEPHENSON等评分系统综合评估。高危患者可考虑新型内分泌治疗联合多西他赛化疗,但需权衡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基因检测如Decipher评分可辅助决策。
术后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番茄红素和维生素E。避免长时间骑行压迫会阴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复查PSA和直肠指检,前2年每3个月随访,之后逐渐延长间隔。出现骨痛或排尿异常需及时就诊。保持适度性生活频率有助于前列腺液排出。
前列腺肥大与前列腺癌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进展及治疗方式。前列腺肥大是良性增生,多由激素失衡或年龄增长引起;前列腺癌则是恶性病变,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两者均可出现排尿困难,但癌症可能伴随骨盆疼痛、血尿等更严重症状。
1、病因差异:
前列腺肥大通常与男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尤其是双氢睾酮的积累导致腺体细胞增生,属于老年男性常见退行性改变。前列腺癌则涉及基因突变,如BRCA2基因缺陷或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恶性肿瘤。
2、症状特点:
前列腺肥大早期表现为尿频、夜尿增多,后期出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等机械性梗阻症状。前列腺癌除排尿障碍外,可能出现会阴部放射性疼痛、精液带血或骨转移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晚期可见消瘦等全身症状。
3、诊断方法:
前列腺肥大主要通过直肠指诊发现腺体增大但表面光滑,超声显示均匀增生。前列腺癌需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数值异常升高时需穿刺活检确诊,影像学可发现不规则占位或包膜浸润。
4、治疗原则:
前列腺肥大轻症可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重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前列腺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切除术、放疗或内分泌治疗,转移患者需联合化疗药物延缓进展。
5、预后转归:
前列腺肥大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多可缓解,极少危及生命。前列腺癌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五年生存率超过90%,晚期伴转移时生存率显著下降。
日常需注意限制酒精及辛辣食物摄入,避免久坐压迫会阴部。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直肠指诊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出现排尿异常或骨盆疼痛应及时就医。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西红柿、绿茶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可能对前列腺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