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沙坦酯片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主要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作用。
1、作用机制:
阿利沙坦酯片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从而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该药物对AT2受体无拮抗作用,可避免咳嗽等不良反应。
2、适应症:
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该药物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压药联用,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3、代谢特点:
阿利沙坦酯为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肠道酯酶作用下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EXP-3174。该代谢产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生物利用度约为60%,半衰期约7-9小时,适合每日一次给药。
4、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等,偶见血钾升高、肝功能异常。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妊娠期妇女禁用。
5、联合用药:
可与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等降压药物联用。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时需监测血钾水平,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可能减弱降压效果。
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阿利沙坦酯片期间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6克以下。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次持续30-45分钟。定期监测血压变化,避免突然停药。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有助于提高降压效果。出现持续头晕或乏力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这两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具有肾脏保护作用,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特点。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该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蛋白尿,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常见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发挥降压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比,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该类药物同样具有肾脏保护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常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3、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该类药物对糖代谢影响小,可作为二线选择。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降压平稳,适合合并冠心病患者。
4、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降压。小剂量使用时对糖代谢影响较小,常与其他降压药联用。需注意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定期监测血钾水平。
5、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压。该类药物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影响糖代谢,通常不作为首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对糖代谢影响相对较小。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坚持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波动,每3-6个月进行肾功能、眼底等并发症筛查。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