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周后移位需立即就医处理,可能需手法复位或手术固定。骨折移位可能与过早活动、固定不牢、外力撞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疼痛加剧、畸形再现、活动障碍等症状。
1、就医评估骨折移位后应尽快到骨科就诊,通过X线或CT检查明确移位程度。若为轻度移位,医生可能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并更换更牢固的外固定装置。对于关节内骨折或严重成角移位,通常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方式包括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等。
2、制动保护复位后须严格保持患肢制动,避免二次移位。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配合支具固定,下肢骨折建议绝对卧床并抬高患肢。搬运时需专人托扶骨折部位上下两端,禁止患肢负重或扭转。
3、药物干预医生可能开具镇痛药如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配合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促进骨痂形成。若存在开放伤口或手术切口,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4、康复监测复位后前两周每周需复查X线观察对位情况,后期每2-4周随访直至愈合。康复期间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运,若出现皮肤青紫、麻木肿胀加重需及时返诊。骨折临床愈合前禁止擅自拆除外固定。
5、营养支持每日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牛奶等,配合维生素D3钙片补充造骨原料。可适量增加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吸烟饮酒可能延缓愈合,应严格戒断。
骨折移位后三个月内是骨痂形成关键期,建议保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配合阳光照射促进钙质吸收。康复中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后期逐步加入关节活动度练习。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减轻肿胀,饮食注意补充锌元素以加速伤口愈合。定期复查确保骨折线对位良好,任何异常疼痛或畸形复发都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