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可通过禁食、抗生素治疗、解痉镇痛药物、胆囊引流术、胆囊切除术等方式治疗。胆囊炎通常由胆结石、细菌感染、胆道梗阻、寄生虫感染、胆囊缺血等原因引起。
1、禁食急性胆囊炎发作期需完全禁食,减少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脂流质饮食。禁食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2、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胆囊炎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可控制胆道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使用前需进行血培养或胆汁培养,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治疗期间需观察体温和腹痛变化。
3、解痉镇痛药物山莨菪碱、间苯三酚等药物可缓解胆绞痛,改善胆囊痉挛。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哌替啶等镇痛药。用药期间需监测肠蠕动和排尿情况,青光眼患者禁用抗胆碱能药物。药物仅作为对症治疗,不能替代病因治疗。
4、胆囊引流术对于高龄或手术高风险患者,可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该方式能快速减压胆囊,引流感染性胆汁。术后需定期冲洗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期间需配合抗生素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评估是否需进一步手术。
5、胆囊切除术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或合并胆囊坏疽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可彻底去除病灶,预防并发症。术后早期需低脂饮食,逐步恢复胃肠功能。开腹手术适用于粘连严重或解剖变异患者,但恢复时间较长。
胆囊炎患者康复期需长期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规律排放,减少胆汁淤积。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但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囊情况,出现发热或腹痛加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