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可通过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克拉霉素等,具体用药需结合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1、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胃溃疡的核心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药物能有效降低胃内酸度,为溃疡修复创造碱性环境。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疗程通常为4-8周。
2、胃黏膜保护剂:
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药物能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阻隔胃酸侵蚀。铋剂还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常与抗生素联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等副作用,需注意与消化道出血鉴别。
3、抗生素治疗:
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常用方案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两种抗生素联用,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抗生素使用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耐药性产生。
4、辅助用药:
铝碳酸镁等抗酸剂可快速中和胃酸缓解疼痛,但治标不治本。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可改善腹胀症状。这些药物作为辅助治疗,不能替代抑酸药物的核心地位。
5、中药调理:
某些中成药如胃复春、气滞胃痛颗粒具有理气和胃功效,可辅助缓解症状。但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不能单独用于溃疡根治,需与西药配合使用。
胃溃疡患者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食物,少食多餐。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U的卷心菜、西兰花等蔬菜有助于黏膜修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加重病情。若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
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腹膜炎。
1、出血:
胃溃疡侵蚀血管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需及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穿孔:
溃疡深达胃壁全层时可发生穿孔,导致胃内容物进入腹腔。突发剧烈腹痛是典型表现,可能伴随板状腹等腹膜刺激征。需紧急手术修补穿孔部位。
3、幽门梗阻:
溃疡反复发作导致幽门部瘢痕形成,引起胃排空障碍。常见症状为餐后饱胀、呕吐宿食。可通过胃肠减压、内镜扩张或手术治疗。
4、癌变:
长期慢性胃溃疡可能发生恶变,多见于胃角及胃窦部。表现为疼痛规律改变、消瘦等症状。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5、腹膜炎:
溃疡穿孔后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持续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需联合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引流。
胃溃疡患者日常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条等,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用山药、南瓜等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食材。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征兆。出现持续腹痛、呕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