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内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瞳孔异常及肢体功能障碍。
1、头痛:
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局部或全头持续性胀痛或跳痛,多因脑膜血管牵拉、颅内压增高或局部软组织损伤所致。轻度脑震荡可能仅表现为短暂头痛,而严重脑挫裂伤时头痛常伴随恶心感且难以缓解。
2、意识障碍:
从短暂嗜睡到深度昏迷均可出现,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脑干网状结构受损会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典型表现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降低。硬膜外血肿患者可能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
3、呕吐:
多呈喷射性,常见于儿童及后颅窝损伤患者,由颅内压急剧升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引发。伴随剧烈头痛的频繁呕吐需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部分患者会出现视乳头水肿等体征。
4、瞳孔异常:
动眼神经受压可导致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小脑幕切迹疝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见于脑桥损伤,而双瞳散大固定多为脑疝晚期表现。需动态观察瞳孔变化以评估病情进展。
5、肢体功能障碍:
大脑运动区受损会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伴肌张力增高和病理征阳性。小脑损伤表现为共济失调和意向性震颤。脊髓损伤时可能出现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完全丧失,需紧急影像学检查明确。
颅脑损伤患者应保持安静卧位,避免头部剧烈活动,伤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流质食物以减少呛咳风险,恢复期可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关节挛缩。出现持续头痛加重、反复呕吐或意识水平下降时需立即就医,头部CT检查能明确出血部位及范围,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康复阶段建议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平衡能力锻炼,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及代谢紊乱。
1、阵发性高血压:
血压骤升是典型表现,收缩压可达200毫米汞柱以上,常由情绪激动或体位改变诱发。发作时伴随面色苍白,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间隔期血压可完全正常。长期未治疗可能进展为持续性高血压。
2、剧烈头痛:
头痛呈搏动性,多位于枕部或前额,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脑血管痉挛有关。约90%患者出现该症状,常伴随恶心呕吐,头痛程度与血压升高幅度呈正相关。
3、心悸胸闷:
由于儿茶酚胺直接刺激心肌,患者自觉心跳强烈、心律不齐,心电图可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样胸痛,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4、多汗潮红:
发作时全身大汗淋漓,以躯干和面部为主,皮肤潮湿冰冷。部分患者出现面部潮红,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有关,发作终止后常有极度疲乏感。
5、代谢异常:
表现为血糖升高、体重下降等,与儿茶酚胺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胰岛素分泌有关。约40%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10%可发展为显性糖尿病。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饮食选择低盐、高钾食物如香蕉、菠菜,限制咖啡因摄入。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若出现视物模糊、胸痛等急症表现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尿儿茶酚胺代谢物,警惕肿瘤复发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