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的常见症状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夜间干咳、活动后气促、胸闷以及呼气延长。这些症状可能由过敏原刺激、呼吸道感染、冷空气接触、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
1、反复喘息:
哮喘患儿在发作时会出现高调哨笛样喘鸣音,尤其在呼气时明显。这种喘息多呈阵发性,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可能与气道平滑肌痉挛及黏液分泌增多有关。轻度发作时可通过远离过敏原、保持环境湿度缓解,中重度需及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2、夜间干咳:
超过50%的哮喘儿童以顽固性干咳为首发表现,常见于入睡后1-2小时或凌晨4-5点。这种咳嗽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使用普通止咳药效果不佳,需通过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控制气道炎症。
3、活动后气促:
患儿在跑步、爬楼梯等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伴随肋间隙凹陷等体征。运动诱发的气道收缩通常在停止活动后30-60分钟自行缓解,预防性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发作频率。
4、胸闷压迫感:
年长儿童可主诉胸前区压迫感或疼痛,体检可见呼吸频率增快、三凹征阳性。这种情况提示中小气道阻塞,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的气道重塑有关,需长期规律使用吸入性激素。
5、呼气时间延长:
听诊可发现患儿呼气相明显延长,这是气道阻力增加的特征性表现。严重时会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口唇发绀,提示存在低氧血症,需立即就医进行氧疗和静脉给药。
日常护理需保持室内通风清洁,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品,避免饲养毛绒宠物。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减少油炸食品摄入。建议选择游泳、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前做好15分钟热身。定期监测峰流速值并记录症状日记,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当出现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92%或说话不成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处理。
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通常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发生,多数与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通常有胸痛、胸闷等先兆症状,但也可能无明显征兆。治疗需及时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
2、心肌病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均可增加心脏性猝死风险。心肌结构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易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早期可能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心悸。定期心脏检查对高风险人群尤为重要,必要时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3、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可直接导致心脏性猝死。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或心脏基础疾病均可诱发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心悸、头晕等预兆,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植入式器械是主要防治手段。
4、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可能引发心脏性猝死。瓣膜功能障碍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患者常有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严重病例需考虑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
5、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即使经过手术矫正,仍存在心脏性猝死风险。复杂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或大动脉转位术后可能遗留心律失常隐患。患者需终身随访监测,避免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基因检测有助于发现家族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预防心脏性猝死需重视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危险因素的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遵医嘱规范治疗心脏问题。出现不明原因晕厥或胸痛应及时就医,高风险患者可考虑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日常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