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一般能治好,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控制症状并防止复发。慢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或胆汁淤积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隐痛、腹胀及消化不良。
多数患者通过药物联合饮食管理可获得良好效果。针对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控制炎症。胆汁淤积患者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疼痛明显时可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胆道痉挛。同时需严格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每日少量多餐减轻胆囊负担。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壁增厚但功能尚存者,经上述治疗3-6个月后症状多能明显改善。
少数反复发作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需要手术干预。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根治性治疗方案。合并胆总管结石时需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后患者应注意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初期仍需限制脂肪摄入量,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吸收。
慢性胆囊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囊壁变化。保持规律进食习惯,避免长时间空腹。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胆汁代谢,但需避免腹部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发热、黄疸或剧烈腹痛应立即就医,警惕急性发作或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