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骨折后持续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热敷交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肿胀通常由炎症反应、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液渗出、固定不当或过早活动等因素引起。
1、抬高患肢:
将患肢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建议在卧床时用枕头垫高足部,坐立时使用脚凳支撑,每日保持12小时以上抬高状态。该方法能有效减轻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减少组织液渗出。
2、冷热敷交替:
急性期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可收缩血管减轻炎症。72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感觉异常者需谨慎使用。
3、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控制炎症,或口服迈之灵片改善静脉回流。严重肿胀可短期使用甘露醇注射液脱水治疗,但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4、物理治疗:
骨折稳定后可采用脉冲磁疗、低频电刺激等物理疗法,通过电磁场作用促进成骨细胞活化,同时加速淋巴回流。超声治疗能软化瘢痕组织,建议每周3次连续治疗2周。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泵运动、足趾抓握训练,配合CPM机被动活动关节。6周后增加抗阻训练,如弹力带勾脚练习,每日3组每组15次,注意避免疼痛性活动。
骨折恢复期需保证每日摄入1500毫克钙质和800单位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产品。肿胀未完全消退前避免长时间站立,睡眠时穿戴医用弹力袜。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若肿胀伴随皮肤发紫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排除血管栓塞。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配合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