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食豆制品可能有助于改善雌激素水平,但效果因人而异。豆制品含有大豆异黄酮,其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双向调节作用。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时可能产生弱雌激素效应,较高时可能竞争性抑制内源性雌激素活性。大豆异黄酮的作用强度约为内源性雌激素的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其生物学效应受个体代谢能力、肠道菌群状态及基础激素水平等多因素影响。
大豆异黄酮在发酵豆制品中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如纳豆、味噌等经过微生物发酵后,糖苷型异黄酮转化为活性更高的苷元形式。每日摄入30-50毫克大豆异黄酮可能对围绝经期女性潮热症状有改善作用,相当于约200克豆腐或800毫升豆浆。长期观察性研究显示,亚洲人群每日平均摄入20-50毫克大豆异黄酮,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低摄入人群,但临床试验结果尚未完全一致。
大豆异黄酮代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约30%-50%人群肠道缺乏产雌马酚菌群,这类人群对大豆制品的激素调节效应可能较弱。过量摄入可能干扰甲状腺功能,建议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控制每日大豆蛋白摄入不超过25克。大豆制品中的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可能影响矿物质吸收,建议采用浸泡、发酵或加热等方式降低抗营养素含量。
建议将豆制品作为均衡膳食的组成部分,每周摄入3-5次,优先选择传统工艺制作的发酵豆制品。存在激素敏感性肿瘤病史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摄入量,青春期前儿童及孕妇不必刻意增加豆制品摄入。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可提高铁吸收率,与海藻类食物同食有助于维持甲状腺功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