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糖尿病存在明确的相互关系,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两者相互影响可能由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堆积、慢性炎症反应、遗传易感性、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导致。
1、胰岛素抵抗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过度增生肥大,分泌过量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导致骨骼肌、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为维持血糖稳定,胰腺β细胞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引发β细胞功能衰竭。
2、内脏脂肪堆积腹腔内脂肪组织具有更强内分泌功能,其分泌的瘦素抵抗、脂联素减少等异常脂肪因子谱,会直接破坏糖代谢平衡。内脏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抑制胰岛素清除并促进肝糖输出。
3、慢性炎症反应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通过激活JNK和IKKβ通路干扰胰岛素受体底物磷酸化。持续低度炎症状态会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进展密切相关。
4、遗传易感性TCF7L2、PPARG等基因多态性可能同时增加肥胖和糖尿病发病风险。有家族史者脂肪细胞分化调控异常,更易出现中心性肥胖伴胰岛素分泌缺陷,表现为显著的遗传共病倾向。
5、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热量饮食和运动不足导致能量正平衡,脂肪组织扩张超过生理代偿能力。久坐行为降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效率,昼夜节律紊乱进一步加重代谢异常,形成肥胖-糖尿病的恶性循环。
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通过阶梯式体重管理干预:初期采用限能量平衡饮食联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使体重下降5-10%;对BMI超过32.5且合并代谢异常者,可考虑代谢手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利拉鲁肽注射液等药物。建立包含内分泌科、营养科的多学科随访体系,重点防控心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