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高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治疗、病因治疗、中医治疗等方式缓解。高烧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免疫系统异常、代谢性疾病、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辅助降温,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衣物包裹。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常见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液、小儿退热栓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适用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用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3、补液治疗发热会导致水分大量流失,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观察尿量及颜色,防止脱水引发电解质紊乱。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幼儿可饮用米汤、稀释果汁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病因治疗细菌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配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中成药。若持续高热不退或伴随惊厥,需及时排查脑膜炎、川崎病等严重疾病。
5、中医治疗风热感冒可选用小儿感冒颗粒,暑湿发热适用藿香正气口服液。配合推拿手法如清天河水、退六腑等穴位按摩。中药浴可用青蒿、香薷等煎汤擦浴,但皮肤破损或过敏体质慎用。
家长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及伴随症状。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高热期间避免剧烈运动,衣着宜宽松透气。若出现持续嗜睡、呕吐、皮疹等症状,或体温超过40℃且退热药无效时,须立即就医。退热后仍要观察72小时,防止病情反复或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