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可能会得骨质疏松,但概率较低。
骨质疏松通常与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有关,青少年发病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长期药物使用或营养不良相关。成骨不全症、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等遗传性疾病可直接导致骨脆性增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癫痫药物可能干扰钙磷代谢,抑制成骨细胞活性。维生素D缺乏、钙摄入不足或过度节食会影响骨骼矿化,延缓骨峰值积累。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反复骨折、脊柱侧弯或生长迟缓等症状。
青少年骨质疏松需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确诊,治疗包括补充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药物,严重时需注射唑来膦酸注射液。日常应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每周进行3次以上负重运动如跳绳或慢跑。避免碳酸饮料和过量咖啡因摄入,规律晒太阳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