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出现腹泻时可能表现为水样便、脂肪泻、反复发作或持续超过一个月,通常与肠道机会性感染、免疫抑制导致的吸收不良等因素有关。
1、水样便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易感染隐孢子虫、微孢子虫等寄生虫,导致大量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次以上,可能伴随脱水症状。需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治疗可选用硝唑尼特、阿奇霉素等抗寄生虫药物。
2、脂肪泻巨细胞病毒或鸟分枝杆菌感染可破坏小肠绒毛结构,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粪便呈灰白色油腻状。需通过内镜检查确诊,治疗需联合更昔洛韦、克拉霉素等抗感染药物及胰酶补充剂。
3、反复发作HIV直接损伤肠黏膜免疫屏障,使患者对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细菌易感,表现为间歇性腹泻与腹痛交替。需做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可选用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等敏感抗生素。
4、慢性腹泻长期未控制的HIV感染会导致肠道CD4+T细胞耗竭,引发难治性腹泻超过1个月,常伴体重骤减。需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HAART方案并加强营养支持。
艾滋病相关腹泻患者应保持电解质平衡,避免生冷食物,所有治疗需在传染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严格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