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容易发烧主要与免疫功能抑制、感染风险增加、肿瘤细胞代谢产物释放等因素有关。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可能由免疫功能异常、骨髓微环境改变、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暴露、慢性抗原刺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高钙血症等症状。
1. 免疫功能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B细胞功能受损,导致抗体生成减少,同时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下降,使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显著降低。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可能因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出现持续低热或高热。建议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
2. 肿瘤相关发热肿瘤细胞坏死或增殖过程中会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因子,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这类发热通常表现为午后低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抗生素治疗无效。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布洛芬混悬液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
3. 继发感染风险化疗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会进一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时,极易发生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泌尿系统和皮肤软组织。出现发热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
4. 肾功能损害约50%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合并肾功能不全,代谢废物蓄积可能引发尿毒症性发热。同时肾功能下降会影响抗生素的排泄,增加药物毒性风险。建议定期检查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纠正酸中毒。
5. 治疗相关因素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治疗时,可能出现药物热等不良反应。硼替佐米注射剂、来那度胺胶囊等药物可能引起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表现为寒战高热。这种情况需与感染性发热鉴别,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或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发热时应立即就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饮食卫生。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但禁用活疫苗。居住环境应定期通风消毒,接触患者前需规范洗手。发热期间应增加水分摄入,采用物理降温时避免酒精擦浴,可选择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化疗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