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最大特征是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性状改变,通常伴随粪便含水量增加、质地稀薄或呈水样。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可能由感染、食物不耐受、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引起。
1、排便次数增多腹泻患者每日排便次数通常超过3次,严重时可达10次以上。排便频率增加与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有关。急性腹泻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如轮状病毒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等。慢性腹泻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相关。
2、粪便性状改变腹泻时粪便含水量显著增加,呈现稀糊状、水样或带有黏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脂肪泻,粪便漂浮于水面且带有油滴。粪便性状改变与肠道分泌功能异常、消化吸收障碍有关。感染性腹泻常伴随粪便中出现脓血或未消化食物残渣。
3、伴随腹部不适腹泻多伴随腹部绞痛、胀气或里急后重感。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排便后可能暂时减轻。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常见肠鸣音亢进,而炎症性肠病可能导致持续性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4、全身症状严重腹泻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表现,如口渴、尿量减少、乏力等。婴幼儿及老年人更易出现脱水症状。感染性腹泻可能伴随发热、寒战等全身炎症反应。长期慢性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并发症。
5、诱因相关表现食物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多在进食特定食物后发作,如乳糖不耐受者饮用牛奶后出现症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常见于广谱抗生素使用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诱发或加重腹泻症状。
腹泻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预防脱水。饮食宜选择低脂、低纤维的清淡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若腹泻持续超过2天、出现血便、高热或严重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婴幼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出现腹泻时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时尽快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