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通常没有特异性的面部特征,但疾病进展至免疫缺陷阶段可能出现口腔真菌感染、卡波西肉瘤皮肤病变、面部消瘦等表现,需结合实验室检测确诊。
1、口腔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口腔黏膜白斑或鹅口疮,可能伴随吞咽疼痛。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制霉菌素含漱液或伊曲康唑。
2、卡波西肉瘤面部紫红色结节或斑块,与人疱疹病毒8型感染相关。局部治疗可采用长春新碱注射,系统性治疗需使用阿霉素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3、面部脂溢性皮炎免疫低下导致面部红斑伴油腻鳞屑,可能合并马拉色菌感染。可外用酮康唑洗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口服伊曲康唑。
4、消耗综合征晚期患者因代谢紊乱出现面部脂肪流失、双颊凹陷。需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补充高蛋白饮食及维生素复合剂。
艾滋病诊断必须通过血液检测确认,出现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规范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日常需注意营养均衡和避免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