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戒酒、药物干预、手术引流、肝移植等方式治疗。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的常见病因。长期病毒复制会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和纤维化,表现为食欲减退、黄疸、腹水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慢性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
2、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会引发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典型症状包括肝区疼痛、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等。治疗核心是严格戒酒,可配合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改善肝代谢。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补充B族维生素。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的脂肪沉积会诱发肝纤维化。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肝酶轻度升高、右上腹闷胀等。治疗需控制体重和血糖,可使用奥利司他胶囊减少脂肪吸收,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改善肝功。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限制高脂饮食。
4、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会造成胆汁排泄障碍,长期淤积可损伤肝细胞。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瘙痒、陶土样便、骨质疏松等。治疗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严重胆管狭窄时需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解除梗阻。患者应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定期检测骨密度。
5、遗传代谢性疾病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病会导致铜或铁在肝脏异常沉积。患者可能出现角膜色素环、关节疼痛、糖尿病等肝外表现。治疗需采用去铁胺注射液驱铁或青霉胺片排铜,严重者需肝移植。这类患者需终身低铜/低铁饮食,避免动物内脏、坚果等食物。
肝硬化患者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60-80克,选择鱼肉、蛋清等易消化蛋白源。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腹部撞击。出现呕血、意识模糊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脏超声和血常规,监测门静脉压力和脾功能亢进情况。戒酒患者可寻求心理支持避免复饮,所有药物使用均需经肝病科医生评估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