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梅毒后可能出现硬下疳、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黏膜损害等症状。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症状会随病程进展而变化,可分为一期、二期、潜伏期和三期梅毒。
1、硬下疳硬下疳是一期梅毒的典型表现,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硬下疳多为单发无痛性溃疡,边缘整齐隆起,基底清洁,常见于外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硬下疳可自行愈合,但病原体仍在体内繁殖。此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或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进行治疗。
2、皮疹二期梅毒常在感染后2-8周出现全身性皮疹,表现为玫瑰疹、斑丘疹或脓疱疹,多分布于躯干、手掌和足底。皮疹不痛不痒,可能伴有脱屑。部分患者会出现扁平湿疣,表现为潮湿区域的扁平丘疹。医生可能推荐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多西环素片。
3、发热发热常见于二期梅毒,多为低热,可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可能与梅毒螺旋体血症有关,提示疾病处于进展期。此时需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测。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选择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盐酸多西环素胶囊等药物。
4、淋巴结肿大梅毒感染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多无压痛。一期梅毒时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二期梅毒可能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好。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注射用青霉素G、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盐酸米诺环素胶囊进行治疗,同时需监测淋巴结变化。
5、黏膜损害二期梅毒可出现口腔、咽喉或生殖器黏膜斑,表现为灰白色糜烂面。三期梅毒可能引起树胶肿,好发于皮肤、黏膜和骨骼。黏膜损害可能影响进食和说话功能。医生可能开具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或盐酸四环素片等药物,严重者需配合局部治疗。
梅毒患者应避免性接触直至完成治疗和随访,保持患处清洁干燥,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监测治疗效果。梅毒可通过规范治疗治愈,但晚期梅毒造成的器官损害可能不可逆,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到皮肤性病科就诊,性伴侣需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