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少量出血是正常现象,但持续或大量出血需警惕并发症。术后出血可能与创面渗血、结扎线脱落、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后滴血或纱布染血。
术后1-3天内创面渗血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手术过程中切断的血管虽已结扎,但微小血管可能因排便摩擦或活动导致少量渗血。此时血液多呈鲜红色,出血量少于5毫升,可通过压迫止血。患者应保持会阴清洁,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冲洗创面,避免久坐或剧烈运动加重出血。
若术后3天后仍出血或出现喷射状出血,可能提示病理性出血。常见原因包括结扎线过早脱落导致动脉出血,创面感染引发组织坏死出血,或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此时血液常呈暗红色伴血块,可能伴随发热、肛门坠胀感。需立即就医处理,医生可能采用电凝止血、重新缝合或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治疗措施。
术后应保持大便软化避免用力排便,每日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次,观察出血量及颜色变化。若出血浸透纱布超过3层、伴有头晕心慌等贫血症状,或出血持续超过1周,须及时返院复查。恢复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适量增加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