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上药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主要步骤包括清洁创面、药物涂抹、敷料覆盖。术后换药对创面愈合至关重要,可预防感染并促进组织修复。
1、清洁创面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冲洗创面,清除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新生肉芽组织。若创面较深可用无菌棉球蘸取消毒液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确保无死角清洁。清洁后待创面自然晾干或使用无菌纱布轻拍吸干水分。
2、药物选择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外用药物,常见有康复新液促进组织再生、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速上皮化。油纱条可用于填塞深部瘘管,高渗盐水纱布适用于渗出较多创面。药物需均匀覆盖整个创面,厚度约1-2毫米。
3、敷料固定涂抹药物后覆盖无菌纱布,渗出较多时可加用吸收性敷料。使用医用胶带或网状弹力绷带固定,保持适度压力避免敷料移位。肛周敷料需呈"工"字形粘贴,避开肛门皱褶处。每日观察敷料渗透情况,渗出量超过敷料50%需及时更换。
4、换药频率术后初期每日换药1-2次,渗出减少后可改为每日1次。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时调整为隔日换药。每次换药需观察创面颜色、渗出物性状及愈合进度,出现异常分泌物或剧烈疼痛应立即就医。换药间隔期间保持肛周干燥,排便后需立即清洁。
5、疼痛管理换药前30分钟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疼痛,创面敏感者先用利多卡因凝胶表面麻醉。操作时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采用快速精准的手法。若疼痛持续加重伴发热,需排查是否发生创面感染或线结反应,必要时进行创面引流或调整抗生素。
术后需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软化大便,排便时勿过度用力。穿着宽松透气棉质内裤,避免久坐压迫创面。术后2周内禁止盆浴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至创面完全上皮化。如出现发热、创面红肿渗液增多等感染征象应及时返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