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出血通常由操作不当、凝血功能异常、血管损伤、局部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压迫止血、消毒处理、药物辅助、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1、操作不当针刺角度过深或手法过重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表现为局部渗血。应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出血点5分钟,避免揉搓。
2、凝血异常血小板减少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易出血不止,可能伴随瘀斑。需延长压迫时间至10分钟,必要时检测凝血功能。
3、血管损伤误刺较大血管会出现喷射状出血,伴随肿胀疼痛。采用指压近心端血管联合冰敷,严重时需缝合处理。
4、局部感染皮肤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感染性出血,伴有红肿热痛。需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口服头孢克洛抗感染。
针灸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观察出血量变化,若持续渗血或出现头晕心悸需急诊处理。凝血功能障碍者针灸前应告知医师用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