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第二天面部肿胀加重属于常见术后反应,通常与局部炎症反应或血肿形成有关。若肿胀伴随剧烈疼痛、发热或张口困难需及时就医。
拔牙后48小时内肿胀达到高峰是正常生理过程。手术创伤会导致组织液渗出增加,白细胞聚集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面部肿胀、轻微疼痛和局部发热。此时可采取冰敷减轻血管扩张,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选择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缓解症状,但须遵医嘱服用。保持半卧位休息能减少局部血流灌注,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可维持口腔清洁。
少数情况下肿胀加重可能提示并发症。血肿形成多因术中损伤较大血管,表现为迅速扩大的青紫色包块,需穿刺引流处理。干槽症常发生于术后3-5天,特征为剧烈放射性疼痛和腐败气味,需清创填塞碘仿纱条。过敏反应会出现皮疹伴瘙痒,需停用可疑药物并口服氯雷他定片。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更易继发感染,表现为持续高热和脓性分泌物,需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术后24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但温度不宜超过40摄氏度。
术后应保持流质饮食3天,选择温凉的牛奶、蒸蛋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或过热饮食。使用软毛牙刷清洁非手术区牙齿,24小时内禁止漱口以防血凝块脱落。睡眠时垫高枕头减轻组织水肿,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乘坐飞机。观察肿胀变化情况,若72小时后仍持续加重或出现搏动性疼痛,需立即复查排除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恢复期间禁止吸烟饮酒,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促进代谢废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