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手术的风险主要包括脑脊液漏、垂体功能减退、视力损伤、尿崩症和颅内感染。手术方式主要有经鼻蝶窦入路和开颅手术两种,具体风险与肿瘤位置、大小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1、脑脊液漏术中可能损伤鞍膈导致脑脊液鼻漏,表现为术后鼻腔持续流出清亮液体。轻度漏液可通过卧床休息自愈,严重者需二次手术修补。术前影像评估肿瘤与鞍膈关系可降低发生概率。
2、垂体功能减退手术可能损伤正常垂体组织,导致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不足。术后需监测激素水平,必要时长期替代治疗。功能性垂体瘤患者更易出现靶腺功能紊乱。
3、视力损伤视交叉受压患者术中牵拉可能加重视野缺损,巨大侵袭性肿瘤更易发生。术前视力评估和术中神经导航能减少风险。多数视力损害在术后3-6个月逐步恢复。
4、尿崩症下丘脑-垂体柄受损会引起抗利尿激素缺乏,表现为多尿、烦渴。一过性尿崩症较常见,永久性尿崩需终身使用去氨加压素治疗。术中避免过度电凝垂体柄可预防。
5、颅内感染经鼻手术存在细菌逆行感染风险,可能引发脑膜炎或垂体脓肿。术前鼻腔消毒、术后预防性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重点防范。
术后应定期复查垂体MRI和激素水平,避免剧烈咳嗽以防脑脊液漏复发。饮食注意补充高蛋白和维生素,逐步恢复轻度活动。出现持续头痛、发热或意识改变需立即返院检查。长期随访中需关注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功能状态,根据内分泌科医生建议调整替代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