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和促胃肠动力药三类,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雷尼替丁和多潘立酮等。
1、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显著减少胃酸分泌。这类药物对食管黏膜损伤的愈合效果较好,疗程通常需要4-8周。长期使用需注意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和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
2、H2受体阻滞剂:
雷尼替丁通过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起效较质子泵抑制剂快,但抑酸效果相对较弱。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和腹泻,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3、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能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常与其他抑酸药物联合使用,单独使用效果有限。需注意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心脏病患者慎用。
4、黏膜保护剂:
硫糖铝能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轻胃酸对黏膜的刺激。适用于伴有食管糜烂的患者,但单独使用效果不如抑酸药物。服药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以上。
5、联合用药方案:
对于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肠动力药的治疗方案。症状控制后,可逐步减量至维持治疗。难治性病例可能需要长期小剂量药物维持或考虑手术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脂、辛辣、酸性食物和咖啡因饮料。进食后2小时内不要平卧,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紧身衣物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对症状改善同样重要。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进行胃镜复查。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胃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及慢性咳嗽。症状发展通常从轻度不适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引发食管溃疡或狭窄。
1、反酸:
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是典型症状,尤其在平卧或弯腰时加重。胃酸刺激可导致口苦或咽喉异物感,长期反流可能腐蚀牙釉质。夜间反流可能引发呛咳或惊醒。
2、烧心:
胸骨后灼烧感多出现在餐后1-2小时,进食辛辣或高脂食物后加剧。症状可向颈部放射,部分患者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持续烧心可能提示食管黏膜存在糜烂性病变。
3、胸骨后疼痛:
疼痛常与烧心伴随出现,呈刺痛或压迫感,易与心绞痛混淆。疼痛可能向背部放射,服用抑酸药物后可缓解。严重时可能伴随食管痉挛导致的剧烈绞痛。
4、吞咽困难:
食管炎症引起的黏膜水肿会导致吞咽梗阻感,晚期可能因食管狭窄出现固体食物滞留。部分患者需用水送服食物,长期未治疗可能发展为食管纤维化。
5、慢性咳嗽:
胃酸刺激咽喉或误吸入气管引发反射性咳嗽,常见于夜间或晨起。这种咳嗽通常无痰,抗酸治疗后缓解,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哮喘。
建议患者采取少食多餐原则,避免睡前进食3小时,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减少咖啡、巧克力、薄荷等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摄入,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可选择低酸水果如香蕉、苹果,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若症状每周发作超过2次或出现呕血、消瘦等报警症状,需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黏膜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