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里拉肚子可能与饮食不当、受凉、感染、药物副作用、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产后腹泻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可通过调整饮食、腹部保暖、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饮食不当产后饮食过于油腻或进食生冷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高脂肪汤类或未彻底加热的月子餐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煮蔬菜,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滋补品。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定期消毒。
2、受凉产后体质虚弱时腹部受凉可能引发肠蠕动加快。空调直吹或夜间踢被都可能导致腹部受寒。可用暖水袋热敷脐周,穿着高腰棉质内裤。保持室温在26℃左右,洗澡后及时擦干腰腹部。
3、感染产褥期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生肠道感染。轮状病毒或大肠杆菌感染会引起水样便伴腹痛。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或脓细胞,严重时需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哺乳前必须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药物副作用部分产后用药如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广谱抗生素使用超过3天可能诱发伪膜性肠炎。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用药期间观察大便性状变化。
5、激素变化产后孕激素水平骤降会影响肠道平滑肌张力。这种生理性腹泻多发生在产后1周内,每日排便3-5次属正常现象。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
月子期间出现腹泻应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避免摄入乳制品加重症状。可饮用加盐米汤补充电解质,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功能恢复。若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发热、血便,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性肠炎。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观察婴儿有无不良反应。保持会阴伤口清洁干燥,腹泻后及时用温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