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的贫血疾病,主要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两类。该病可能由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药物反应、淋巴系统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心悸等症状。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输血支持、脾切除手术、血浆置换等方式干预。
1. 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HLA-DRB1等基因变异,导致免疫系统对红细胞抗原识别异常。这类患者可能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需长期使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家长需关注儿童患者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
2. 病毒感染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诱发交叉免疫反应,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常见于儿童患者,起病前多有发热史。急性期需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控制免疫反应,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减轻溶血。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液颜色变化,发现酱油色尿立即就医。
3. 药物反应青霉素、甲基多巴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结合红细胞膜蛋白引发免疫应答。停用可疑药物后,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冲击治疗,严重溶血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应建立用药记录本,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药物。
4. 淋巴系统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可产生单克隆性抗红细胞抗体。这类患者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硫唑嘌呤片控制溶血。伴随脾功能亢进时需评估脾切除手术指征,术后注意预防肺炎球菌感染。
5.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或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可能继发温抗体型溶血。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采用他克莫司胶囊调节免疫,重度贫血时行血浆置换清除抗体。患者冬季需避免冷暴露诱发血管内溶血,出现指端青紫及时复诊。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溶血危象,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和骨密度。出现发热、头痛或尿色加深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寒冷季节注意肢体保暖。育龄期患者备孕前需调整用药方案,妊娠期间由血液科和产科联合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