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可能由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输血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脾切除术、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容易被脾脏破坏。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贫血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叶酸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严重时需考虑脾切除术。
2、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属于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起无效造血和红细胞寿命缩短。患者常见面色苍白、发育迟缓、肝脾肿大等表现。治疗主要包括输血支持、祛铁治疗,必要时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遵医嘱使用去铁酮片、地拉罗司分散片等祛铁药物。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机体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导致的溶血,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难治性病例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抑制剂。
4、药物性溶血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奎宁、磺胺类等可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诱发溶血。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急性溶血表现如寒战、发热、腰痛等。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5、感染因素疟原虫、支原体、EB病毒等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或诱发免疫性溶血。患者除贫血症状外,常伴有原发感染表现如发热、肝脾肿大等。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疟药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分散片等,同时纠正贫血。
溶血性贫血患者日常需注意避免感染、劳累、氧化应激等诱发因素。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但地中海贫血患者需避免高铁饮食。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出现面色苍白加重、黄疸加深、尿色变深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