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砷中毒可通过螯合剂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饮食调节、生活方式干预及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慢性砷中毒通常由长期接触含砷水源、职业暴露、环境污染、药物滥用及食物污染等原因引起。
1、螯合剂治疗:螯合剂是治疗慢性砷中毒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包括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二巯基丁二酸DMSA及青霉胺。DMPS剂量为5mg/kg静脉注射,每日一次;DMSA剂量为10mg/kg口服,每日三次;青霉胺剂量为250mg口服,每日四次。螯合剂通过与砷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促进砷从尿液中排出。
2、对症支持治疗:慢性砷中毒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神经系统损害及皮肤病变。针对肝功能异常,可使用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600mg静脉注射,每日一次;针对神经系统症状,可补充维生素B1100mg口服,每日三次;针对皮肤病变,可使用局部抗炎药物如氢化可的松软膏每日两次外用。
3、饮食调节:高蛋白饮食有助于促进砷的排出,建议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类及豆制品。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限制高砷食物的摄入,如海带、紫菜及某些贝类。
4、生活方式干预:避免接触含砷水源,使用过滤装置处理饮用水。职业暴露者应佩戴防护装备,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改善居住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源。戒烟限酒,避免加重肝肾负担。
5、定期监测:定期进行尿砷、血砷及肝肾功能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皮肤、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慢性砷中毒患者需长期坚持低砷饮食,每日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及豆制品,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增强机体代谢能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含砷物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