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晕周围疼痛可能由乳腺导管堵塞、乳腺炎、乳头皲裂、乳汁淤积或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乳腺导管堵塞:
乳腺导管堵塞是哺乳期常见问题,由于乳汁排出不畅导致局部形成硬块。哺乳姿势不正确或文胸过紧可能诱发该症状。可通过热敷配合轻柔按摩缓解,哺乳时注意让婴儿下巴对准硬块位置帮助疏通。
2、乳腺炎:
乳腺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常伴随发热、乳房红肿等症状。可能与哺乳间隔过长或乳头破损有关。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头孢类抗生素,哺乳期间需继续排空乳汁。
3、乳头皲裂:
哺乳姿势不当导致乳头皮肤破损,细菌可能通过伤口侵入引发疼痛。每次哺乳后涂抹羊毛脂乳头霜保护伤口,哺乳前无需清洗。调整婴儿含乳姿势确保包含大部分乳晕。
4、乳汁淤积:
未及时排空乳房导致乳汁在腺泡内积聚形成压力性疼痛。表现为乳房胀痛但无红肿发热。增加哺乳频率,哺乳后冷敷可减轻肿胀,避免过度使用吸奶器刺激泌乳。
5、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乳晕周围灼痛伴瘙痒。需医生确诊后使用抗真菌药物,母婴需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
哺乳期出现乳晕疼痛需保持乳房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内衣。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伤口愈合,避免高糖饮食加重真菌感染风险。哺乳前后可进行乳房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诊乳腺专科。保持规律哺乳频率,夜间也需定时排空乳汁,预防乳汁淤积发展为乳腺炎。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脓肿可能。
乳晕上的小疙瘩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可能由蒙氏腺增生、毛囊角化、皮脂腺异位、局部感染或过敏反应引起。
1、蒙氏腺增生:
乳晕周围的蒙氏腺是特殊皮脂腺,孕期或激素变化时可能增生形成无痛性小丘疹。这种生理性变化无需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
2、毛囊角化异常:
毛囊口角蛋白堆积会导致毛周角化症,表现为针尖大小粗糙丘疹。可涂抹含尿素或水杨酸的润肤剂改善,避免抓挠刺激。
3、皮脂腺异位症:
皮脂腺异位于乳晕表皮形成淡黄色颗粒,常见于青春期后。属于良性病变,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与传染性软疣鉴别。
4、局部感染:
细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导致毛囊炎,伴随红肿疼痛。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医生可能开具莫匹罗星软膏或酮康唑乳膏等药物。
5、接触性过敏:
内衣材质或洗涤剂过敏会引发红色瘙痒性丘疹。建议更换纯棉内衣,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护理产品,严重时需口服抗组胺药物。
日常应选择透气棉质内衣避免摩擦,沐浴时用温水轻柔清洁乳晕区域。观察疙瘩是否伴随红肿渗液、迅速增大等异常表现,哺乳期女性出现乳汁样分泌物需排查导管扩张症。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减少激素波动导致的皮肤问题。若疙瘩持续增大或伴有疼痛溃烂,应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排除乳头湿疹样癌等罕见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