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脉搏的首选部位是桡动脉。桡动脉位于手腕内侧靠近拇指根部的位置,具有位置表浅、易于定位、受干扰少等特点。其他常用部位还包括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测量脉搏时需根据患者年龄、体型及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部位。
1、桡动脉桡动脉是临床最常用的脉搏测量部位,位于手腕掌侧桡骨茎突内侧。该处动脉位置表浅,仅覆盖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搏动明显且易于触诊。测量时需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轻按于患者腕部,避免用力过大压迫动脉。桡动脉测量适用于大多数成年人及儿童,但休克患者可能因外周循环衰竭导致搏动减弱。
2、颈动脉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喉结连线中点处,是评估心脏骤停的首选部位。该动脉管径粗大,即使在低血压状态下仍可能触及搏动。触诊时需单侧轻按,避免同时压迫双侧颈动脉导致脑缺血。颈动脉测量常用于急救场景,但老年人可能存在动脉硬化斑块,过度按压存在栓塞风险。
3、肱动脉肱动脉走行于上臂内侧肘窝上方,是血压测量的标准部位。该动脉位置相对固定,在桡动脉搏动微弱时可作为替代测量点。测量时需要将手臂伸直并轻度外展,用拇指或食指在肱二头肌腱内侧寻找搏动。婴幼儿因腕部脂肪较厚,常优先选择肱动脉测量脉搏。
4、股动脉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是评估下肢循环的重要标志。该动脉搏动强而有力,在严重外伤或休克时可用于判断核心循环状态。触诊时需要患者平卧并放松腹部肌肉,用两指在腹股沟皱褶中点下方垂直按压。由于位置特殊,常规体检中较少使用该部位测量脉搏。
5、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延伸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隙,是评估外周血管病变的常用部位。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查该处搏动以早期发现血管并发症。触诊时需轻柔按压足背中央偏内侧,肥胖或水肿患者可能难以触及。该部位搏动微弱可能提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
测量脉搏时应选择清洁安静的环境,患者需保持平静状态至少5分钟。触诊前清洁双手并温暖手指,避免指甲过长损伤皮肤。每次测量需持续30秒以上,心律不齐者应测量满1分钟。记录脉搏频率、节律、强弱及对称性等特征。长期监测建议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对比不同体位下的脉搏变化。发现脉搏异常增快、减慢或不规则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