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片子的解读需要由专业放射科或神经科医生完成,主要观察脑实质密度变化、脑室系统形态、中线结构位置及是否存在异常病灶。解读要点包括脑出血的高密度影、脑梗死的低密度区、占位性病变的占位效应、脑萎缩的脑沟增宽等特征。
1、脑实质密度正常脑灰质密度略高于白质,灰白质分界清晰。急性脑出血呈现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约50-90HU;脑梗死24小时后逐渐出现低密度改变,CT值较对侧降低10HU以上需警惕。脑水肿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密度减低,脑沟回变浅或消失。
2、脑室系统侧脑室前角正常呈蝴蝶形,第三脑室宽度不超过5毫米。脑积水时脑室对称性扩大伴周围低密度带;占位病变可导致脑室受压变形或移位,如额叶肿瘤可使侧脑室前角受压变窄。
3、中线结构大脑镰、透明隔、松果体钙化点应居于中线。超过5毫米的中线偏移提示可能存在占位病变或大面积脑水肿。小脑幕切迹疝可见环池、鞍上池受压变形,严重者出现脑干受压征象。
4、颅骨与软组织需观察颅骨是否完整,骨折线呈低密度线状影。硬膜外血肿呈梭形高密度,不跨越颅缝;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高密度,范围较广。头皮血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伴密度增高。
5、特殊征象识别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脑沟裂高密度铸型;动脉瘤可能显示血管壁钙化或血栓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需结合脑沟回受压征象判断。脑挫裂伤表现为混杂密度灶伴周围水肿带。
建议非专业人员不要自行解读CT影像,应及时携带原始DICOM数据前往医院就诊。放射科医生会结合临床病史进行多平面重建和后处理分析,必要时进行增强扫描或MRI补充检查。对于疑似急性脑血管意外或颅脑外伤患者,应优先评估生命体征并启动急诊绿色通道。日常预防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头部外伤,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或意识障碍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