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损伤和致残的肌肉骨骼疾病主要有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肩周炎。
1、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该病与年龄增长、肥胖、关节过度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可通过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缓解症状,中晚期可能需要关节腔注射或关节置换手术。
2、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30-50岁人群。典型症状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严重时可出现肌力下降。发病与长期不良姿势、重体力劳动有关。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期可进行牵引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摘除突出髓核。
3、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于老年人,以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髋部骨折最为严重。这类骨折可导致长期卧床、残疾甚至死亡。预防关键在于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加强防跌倒措施。发生骨折后需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内固定。
4、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小关节肿痛和晨僵。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治疗需早期使用抗风湿药物控制炎症,配合关节功能锻炼。
5、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好发于40-60岁人群,与肩部劳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通过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可恢复,少数顽固病例需关节腔注射或手术松解。
预防肌肉骨骼疾病需注意保持适度运动,推荐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饮食应保证充足钙质和蛋白质摄入,每日晒太阳2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时注意劳逸结合;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出现持续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