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败血症可能与皮肤黏膜破损、长期留置导管、慢性疾病、年龄因素、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症状。
1、皮肤黏膜破损皮肤或黏膜出现破损时,病原体容易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轻微擦伤或割伤后未及时消毒处理可能增加感染概率。严重烧伤或大面积创伤会显著破坏皮肤屏障功能。日常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轻微损伤可用碘伏消毒。严重创伤需就医进行清创缝合,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2、长期留置导管静脉导管、导尿管等医疗装置留置时间过长可能成为感染源。导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并滋生细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常见于重症监护患者。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导管。出现导管部位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可能需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3、慢性疾病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较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扩散。肝硬化患者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易发生菌血症。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这类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4、年龄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婴幼儿脐部护理不当可能引发脐炎导致败血症。养老院老年人肺炎或尿路感染易进展为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老年患者可考虑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5、药物使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功能。广谱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感染。化疗药物会引起骨髓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使用这些药物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和炎症指标。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等特殊抗生素。
预防败血症需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正确处理伤口避免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医疗机构需规范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出现持续高热、寒战等疑似败血症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