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厌食症是一种以刻意限制饮食、体重显著下降及对体重增加强烈恐惧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影响食欲调节和情绪控制有关。这类患者常伴随焦虑或抑郁情绪,需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改善错误体像认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米氮平片、帕罗西汀肠溶片等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
2、心理因素完美主义性格或创伤性事件可能诱发病态节食行为,患者多存在体像障碍和强迫倾向。心理干预需重点纠正扭曲的体重观念,可采用家庭治疗改善亲子互动模式。伴随严重焦虑时可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阿普唑仑片等抗焦虑药物。
3、社会文化因素过度追求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标准,或长期暴露在身材批判环境中易引发病态减肥行为。这类情况需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减少外界影响,建立健康体像认知。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4、神经生物学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饱腹感信号紊乱,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会加剧情绪波动。营养康复治疗需逐步增加热量摄入,严重营养不良时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营养制剂。
5、胃肠功能紊乱长期饥饿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和肠蠕动减弱,出现餐后腹胀、便秘等症状。这类患者需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必要时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胃肠动力药改善消化功能。同时需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补充氯化钾缓释片等电解质调节剂。
厌食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家属应避免对进食行为的过度关注或批评。营养恢复期可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蒸蛋羹、鱼肉泥等,分6-8次少量进食。建议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但需避免过度消耗能量。出现心率低于50次/分或血钾低于3.0mmol/L等危急情况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