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后全身酸痛可通过补充电解质、热敷按摩、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充分休息等方式缓解。上吐下泻通常由胃肠炎、食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补充电解质上吐下泻可能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全身酸痛。可口服补液盐散或饮用含钾钠的淡盐水,帮助恢复电解质平衡。避免直接饮用高糖饮料或纯水,可能加重电解质失衡。家长需观察儿童是否有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脱水表现。
2、热敷按摩针对肌肉酸痛部位可用40℃左右热毛巾敷15分钟,或轻柔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热敷可缓解乳酸堆积引起的酸痛感,但腹部绞痛时禁用热敷。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酸痛可配合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38℃。
3、调整饮食症状缓解后先从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开始,逐步过渡到馒头、面条等低纤维食物。避免食用乳制品、高脂及辛辣食物。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神经肌肉功能,如进食香蕉、土豆等含钾食物。
4、药物治疗细菌性胃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等。呕吐严重时可用多潘立酮片,但儿童孕妇禁用。全身酸痛伴发热者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胃肠刺激。
5、充分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睡眠不少于8小时。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若72小时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
恢复期间注意观察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左右。饮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则,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两周内避免摄入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建议准备口服补液盐和体温计等家庭医疗物资,儿童及老年人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时须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