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术前需重点关注感染预防、营养支持、心理调整、术前检查完善及药物管理五个方面。
1、感染预防:
术前需彻底清洁手术区域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存在阴道炎或尿路感染者需提前治疗,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术前24小时建议采用氯己定消毒液沐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毫摩尔每升以下。
2、营养支持:
贫血患者需提前补充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血红蛋白建议提升至90克每升以上。低蛋白血症者可通过高蛋白饮食配合口服营养补充剂改善,目标白蛋白不低于30克每升。肥胖患者需控制每日热量摄入,但不可快速减重以免影响手术耐受性。
3、心理调整:
术前焦虑可能影响术后恢复,可通过正念冥想或心理咨询缓解。建议参加病友交流会了解真实治疗经历,与主刀医生充分沟通手术方案及预后。提前准备术后康复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
4、检查完善:
必须完成心电图、胸片、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有助于评估病情。合并高血压者需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盆腔增强MRI可明确肿瘤浸润范围,指导手术方式选择。
5、药物管理:
抗凝药物需提前5-7天停用并替换为低分子肝素,中药活血类制剂术前1周停服。激素类药物需逐步减量,降压药可服用至手术当日清晨。告知医生所有在用的保健品及中成药,避免术中出血风险。
术前3天起建议采用低渣饮食,选择鱼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可练习床上排尿排便动作,准备宽松棉质睡衣及防滑拖鞋。术后康复期需保证每日60克优质蛋白摄入,初期以轮椅活动为主,逐步过渡到床边站立、室内行走。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术后6周内避免提重物及盆浴,出现发热或异常阴道流血需立即返院检查。
子宫内膜癌治疗后需通过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监测、症状观察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方案需根据病理分期、治疗方式及个体恢复情况动态调整。
1、定期复查:
术后2年内每3-6个月需进行妇科检查及阴道超声,重点观察阴道残端、盆腔淋巴结情况。3-5年可延长至6-12个月复查,5年后建议每年随访。高危患者需缩短复查间隔,中低危患者可适当延长周期。
2、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选择盆腔MRI或增强CT,用于评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治疗结束半年内应完成基线影像检查,此后每年1次常规扫描。出现CA125升高或异常阴道流血时需立即行影像学复查。
3、肿瘤标志物:
血清CA125和HE4是主要监测指标,治疗初期每月检测,稳定后改为3个月1次。标志物持续升高需警惕腹膜或卵巢转移,但需排除盆腔炎症等干扰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标志物假阴性。
4、症状监测:
重点关注异常阴道排液、盆腔疼痛、下肢水肿等复发征兆。内分泌治疗患者需记录潮热、骨质疏松等药物副作用。保留卵巢的年轻患者应监测月经恢复情况,绝经后出血需立即就诊。
5、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BMI在18.5-24之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限制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比例。长期服用他莫昔芬者需定期乳腺检查,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强化血糖监测。
子宫内膜癌随访期间需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记录每次检查结果及身体变化。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治疗满5年无复发者仍需坚持年度体检。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持续性疲劳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全身PET-CT排查。同时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