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泪囊炎可通过泪道冲洗、抗生素滴眼液、泪道探通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泪囊摘除术等方式治疗。慢性泪囊炎通常由鼻泪管阻塞、细菌感染、泪囊结构异常、邻近组织炎症扩散、外伤等因素引起。
1、泪道冲洗泪道冲洗是慢性泪囊炎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冲洗泪道,清除脓性分泌物和阻塞物。操作时需使用钝头针头从泪小点注入冲洗液,若液体从鼻腔流出说明泪道部分通畅。该方法可暂时缓解症状,但需重复进行以维持效果,适合早期轻度病例或作为术前准备。
2、抗生素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可用于控制细菌感染。这些药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减轻眼部分泌物增多和充血症状。使用时应先清洁眼部分泌物,每日滴注数次,疗程需持续数周。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耐药性或结膜刺激反应。
3、泪道探通术适用于鼻泪管不完全阻塞的患者,通过金属探针扩张狭窄部位。手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从泪小点插入探针逐步推进至鼻腔,术后配合抗炎治疗。该方法对婴幼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效果较好,成人患者可能需多次探通。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假道形成或泪小点撕裂等并发症。
4、泪囊鼻腔吻合术通过建立泪囊与鼻腔间的新通道引流泪液,分为外路和内窥镜两种术式。外路手术需在眼角皮肤切口,暴露泪囊后与鼻黏膜吻合;内窥镜手术经鼻腔操作创伤较小。术后需放置硅胶管维持通道通畅,成功率较高但可能发生吻合口瘢痕狭窄。
5、泪囊摘除术针对反复发作、合并泪囊脓肿或肿瘤的严重病例,彻底切除病变泪囊组织。术后泪液引流功能丧失,可能出现长期溢泪症状,故通常作为保守治疗无效后的选择。术前需通过泪道造影评估解剖结构,术中注意保护内眦韧带和眼轮匝肌功能。
慢性泪囊炎患者日常应保持眼部清洁,每日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拭睑缘分泌物。避免用力揉眼或压迫泪囊区,外出时可佩戴防护眼镜减少风尘刺激。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于黏膜修复,如胡萝卜、西蓝花等深色蔬菜。急性发作期需暂停隐形眼镜佩戴,出现眼睑红肿热痛时应及时复诊。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泪道通畅度,按医嘱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