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通常由遗传因素、肠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肠壁微环境改变、基因突变及母体孕期感染等因素引起。该病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及喂养困难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确诊。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与RET、EDNRB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儿可能伴随其他系统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或唐氏综合征。治疗需根据病变肠段长度选择经肛门拖出术或腹腔镜辅助手术,术后需长期随访排便功能。
2、肠神经节细胞缺失病变肠段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导致神经节细胞缺如,使肠管持续痉挛性收缩。典型表现为病变近端肠管扩张肥厚,远端肠管狭窄。确诊需直肠活检显示神经节细胞缺失,治疗以Swenson、Duhamel等根治性手术为主。
3、肠壁微环境异常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异常会影响神经嵴细胞定植,此类患儿可能合并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临床可见顽固性便秘与小肠结肠炎反复发作,需通过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治疗,术后需规范进行肠道康复训练。
4、基因突变除RET基因外,SOX10、PHOX2B等基因变异也可干扰肠道神经系统发育。这类患儿常伴有听力损失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需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对于短段型病变可采用直肠肌层部分切除术,术后配合生物反馈治疗。
5、母体感染因素孕期巨细胞病毒或风疹病毒感染可能干扰胎儿肠道神经发育。此类患儿出生后需立即进行胃肠减压和灌肠治疗,严重者需分期手术。术后需注意预防小肠结肠炎,建议使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应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每日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选择低渣高蛋白饮食。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生长发育指标,观察有无便秘复发或肛门失禁,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肛门直肠测压。出现发热、血便等小肠结肠炎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