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患者生存期差异较大,早期规范治疗者可能长期存活,未及时干预者可能进展至肾衰竭。生存时间主要与病理分期、蛋白尿控制、并发症管理等因素相关。
膜性肾病一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多数可维持肾功能稳定10年以上,部分患者甚至终身无需透析。此阶段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胶囊、环磷酰胺片、泼尼松片等,同时需严格控制血压和蛋白尿。蛋白尿水平若能降至1克以下每日,预后通常较好。饮食上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负担,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等。
若进展至膜性肾病二期或三期,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5年内约20%患者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此时需加强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患者需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或环孢素软胶囊。合并血栓栓塞或感染等并发症会显著缩短生存期,需定期监测D-二聚体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对于已出现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钾和磷的摄入,避免高钾血症和肾性骨病。
膜性肾病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减少时及时就诊。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或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合并高血压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优先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