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膀胱炎是指膀胱黏膜因炎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出血性膀胱炎可能由感染、药物刺激、放射治疗、化学物质接触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尿常规、膀胱镜等检查确诊。
1、感染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出血性膀胱炎的常见原因,如大肠埃希菌、腺病毒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尿液浑浊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等,同时可配合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
2、药物刺激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或长期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膀胱黏膜。患者用药后突发血尿伴排尿灼痛时需立即停药。治疗可选用膀胱保护剂如透明质酸钠溶液灌注,必要时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止血。
3、放射损伤盆腔放疗后数月可能引发放射性膀胱炎,表现为顽固性血尿及膀胱挛缩。需通过膀胱镜确认出血范围,治疗采用高压氧疗法联合甲醛溶液膀胱灌注,严重时需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
4、化学接触接触染发剂、工业溶剂等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化学性膀胱炎。典型症状为接触后24小时内出现耻骨上区剧痛。治疗需立即冲洗膀胱,使用泼尼松龙片抗炎,并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解毒。
5、其他诱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膀胱结石摩擦、留置导尿管机械刺激也可能诱发出血性膀胱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硫唑嘌呤片控制免疫反应,或钬激光碎石术解除梗阻。
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应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精刺激。急性期卧床休息,使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缓解疼痛。出现血块堵塞尿道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时须急诊处理,长期反复出血可能需行膀胱全切术。建议记录排尿日记监测症状变化,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