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下垂可通过观察盆底肌功能、排尿排便异常、阴道异物感等方式初步自测。子宫下垂通常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高等原因引起,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
1、观察盆底肌功能平躺时尝试收缩肛门和阴道肌肉,若无法持续收紧超过5秒或明显感到肌肉无力,可能提示盆底肌功能减退。盆底肌是支撑子宫的关键结构,其松弛会导致子宫位置下移。日常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但中度以上下垂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
2、排尿排便异常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排尿不尽感或便秘时需警惕。子宫下垂可能压迫膀胱和直肠,改变排尿排便反射。这类症状在长时间站立、咳嗽时加重,躺卧后减轻。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判断,但需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3、阴道异物感自觉阴道口有肿物脱出是典型表现。轻度下垂仅在用力时触及宫颈,重度可能看到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可用清洁手指轻触检查,但需注意与阴道壁膨出鉴别。任何可见脱出物均需医疗干预,自行还纳可能造成组织损伤。
4、腰骶部坠胀久站后腰骶部酸胀或下腹沉重感可能与子宫位置改变有关。下垂子宫牵拉韧带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这种疼痛在平卧休息后缓解。建议避免提重物,使用骨盆带临时支撑,但长期症状需评估脱垂程度。
5、性生活不适性交疼痛或阴道松弛感可能是后期症状。子宫位置改变会影响阴道解剖结构,严重时导致性生活质量下降。该症状需与阴道炎等疾病区分,建议妇科检查明确原因,禁止自行使用阴道收缩药物。
自测发现两项以上阳性表现时应尽早就诊妇科或盆底专科。医生会通过POP-Q评分系统准确分级,轻度可采用盆底康复训练,中重度可能需要子宫托或手术治疗。日常注意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产后女性应规范进行盆底肌锻炼,绝经后女性可局部使用雌激素改善组织弹性。避免长时间蹲位劳动和超负荷运动,体重管理对减轻盆底压力至关重要。